《路得记》第1章:回归故土(附文字版)

东京国际基督教会 2024年3月1日


《路得记》概述

1、独立经卷

我们从今天开始学习新的圣经经卷《路得记》。

到目前为止,我们已经学完《士师记》,在以色列历史中有很长一段时间,很多人相信《路得记》是《士师记》的一部分。我们学过《士师记》了,知道《士师记》最后给了我们两个案例,来暗示那个时候以色列的一种混乱的景况。第一个案例是但支派去拜偶像,第二个案例就是杀人攻城的例子。有很多人相信,《路得记》是第三个案例。

当然,主流的想法还是认为《路得记》是独立的圣经经卷。因为虽然是一个时代的事情,但是《路得记》用的一些语言和笔触,还是表现出与《士师记》不一样。而且我们知道《士师记》最后的两个事例有非常完整、清晰的架构去见证那个时候以色列中没有王、人人任意而行,每个人不是做神眼中看为正确的事,而是都在做自己眼中看为正确的事,给以色列——属神的国度、祭司的国度、圣洁的国民,带来多么大的伤害和破坏。若《路得记》加到《士师记》之后,我们感觉反倒会破坏《士师记》原本的整体性。因为《路得记》是一个快乐的结局,这是一个好事,而前两个案例几乎都是彻头彻尾的悲剧。

所以,通常现在无论是对于犹太人来说,还是对于我们基督徒来说,都相信《路得记》是一个独立的经卷,它与《士师记》是区别开来的。

2、所属分类

我们当中有一些弟兄姐妹可能会知道,犹太人对于旧约的分类跟我们基督徒不一样。基督徒会把旧约圣经分为律法书、历史书、诗歌智慧书,还有先知书。但是犹太人的分法和我们不一样,他们把旧约大致分为三类。第一类和我们一样,就是律法书“摩西五经”——旧约的前五卷书。第二类是先知书,但是他们的先知书要比基督徒认为的先知书范围大很多,犹太人把我们认为的历史书,比如说《约书亚记》、《士师记》、《撒母耳记》上下、《列王纪》上下等,大部分算作先知书。接着,第三类是Writings,就是写作、作品、创作等偏文学性的那一类。按照犹太人大致的概念,这三类有权威性的区别,权威性最大的一定是律法书,其次是先知书,再其次就是所谓的 Writings。

《路得记》在基督徒的圣经当中被算作历史书的一部分,但是犹太人没有把《路得记》算作先知书,而是算作另外一个分类——Writings。我们所说的一些诗歌、智慧文学都是分在 Writings里面,《路得记》和《以斯帖记》,他们也都算作 Writings,这跟我们的分类是不一样的。

但共同的一点是,无论犹太人还是我们,都相信《路得记》是独立的一卷书,也都相信《路得记》是神赐给我们的话语,是圣经正典的一部分。

3、作者

关于《路得记》的作者,传统上的一种说法是撒母耳写的;现在大多数人可能不太同意这个说法,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作者不详——不知道是谁写的。它的写法在语言上与《士师记》是有区别的,所以有可能跟《士师记》是不一样的作者。

我们相信,虽然它的人类作者我们不知道,但是它还有一个作者是我们都知道的——既然它被列在圣经正典中,它一定是神写的。我们相信它的权威性,相信它的话语给我们带来的教导。

4、时代背景

大家要知道,这个作品反映的时代和写作的时代是两回事。像《红楼梦》反映的时代应该是明朝,但是曹雪芹本人是清朝的人;还有《水浒传》也是类似,写的是宋朝,但是作者本人并不是宋朝的。《路得记》写作的时代我们不知道,感觉可能是偏后期,也许是被掳时代、波斯时代写的。最终的答案是,写作时代不祥,但这是神写给我们的。

而《路得记》的时代背景就是所记载的这些事件的时代,这是公认的,也是经文中的内部证据让我们知道的。《路得记》发生的时代是什么时代?是士师时代。《路得记》1章1节就说“当士师秉政的时候,国中遭遇饥荒……”,所以这里我们有经文内部的证据,让我们相信也知道《路得记》所写事件的发生时代是《士师记》的时代。

这里分享一个小知识,就是对于圣经哪些我们可以讨论、怀疑,哪些不可以讨论,只有接受。关于圣经具体的经卷,如果经卷中没有说作者是谁,它的作者我们是可以讨论的。

比如说《路得记》,圣经本身没有说《路得记》的作者是谁。如果圣经说了《路得记》是撒母耳写的,我们就不需要怀疑、讨论,这就是事实,我们接受就好。但是如果圣经并没有说一卷书的作者是谁,只有外部证据的话,我们可以当作一个类似于科学的问题,大家可以讨论、争论,这不影响经文本身的权威性。

《路得记》发生在士师时代有圣经经文内部的证据,是确凿无疑的。而士师的时代又比较长,具体是发生在士师时代的哪个时期,这也可以讨论,因为经文并没有直接说明,我们只能根据情节推测。

路得是什么时候的人?按照家谱算,按照那个时候发生的事件算,这个就可以推测,而且也可以有不同的推测观点。

有的人认为《路得记》发生在比较后期的时代,也就是非利士人那个时代。说到非利士人那个时代,其实《撒母耳记》开始的时候就是非利士人的时代。《士师记》总体的感觉就是以色列不听神的话,被他的所有邻居(无论是远邻还是近邻),排着队“修理”。认为《路得记》发生在比较后期时代的人,就是相信那个时候是轮到非利士人“修理”以色列的时代。这就跟《撒母耳记》,甚至包括大卫王的早期是直接相连的。

另外,还有很多人透过看《路得记》的内容,也包括算家谱的年龄等,相信它可能发生在基甸那个时代。《士师记》6-9章记载了基甸的内容,第6章就记载了在基甸的时代,以色列有很大的饥荒,每逢撒种的时候,“米甸人、亚玛力人和东方人都上来攻打他们”(士6:3)。

这里提到了几种外邦人。一个是米甸人,他们也是亚伯拉罕的后代,是他的后老伴所生的。他们住的比较远,可能是现在偏阿拉伯的那一边。再一个是亚玛力人,按照家谱是以扫的后代,但是跟以扫别的后代有很大不同,亚玛力人在圣经中几乎是彻头彻尾的坏蛋,没有做过任何好事,没有出过任何好人,是要被赶尽杀绝的。一直到《以斯帖记》的时候,以色列人还是跟亚玛力人有关系的。然后还有东方人,东方是一个概称,可能大致是指米甸或者阿拉伯半岛那一边住的比较远的、也是闪族的这样一群外邦人。

我们刚才提到过《士师记》的时代,就是以色列人被邻居们排着队轮流“修理”的时代。这里(士6:3)米甸人排在最前面,起主导的作用,是以色列人被米甸人集中“修理”的时代。而米甸人“修理”以色列的方法是什么?抢粮食——这一招很坏。大家不作农民也都知道,农民是一年辛劳到时候(比如秋天)才会收获,而米甸人专门挑以色列人撒种的时候来破坏农时。

大家听说过“破坏农时”这个词吗?比如说该撒种的时候,如果你不撒种,错过了一两天之后,气象一变,收成就会完全不一样;该插秧的时候,你不插秧;该打农药的时候,你不打农药;该收割的时候,你不收割——以前收小麦叫作抢收,就是小麦成熟之后,如果你在几天之内不去收割,这时如果突然下一晚上的雨,一年的劳作就会荒废掉。所以米甸人非常奸猾狡诈,他们对付以色列的方法就是破坏农时。

回到中国的历史,皇太极对付明朝的一个方法就是类似方法,一到了河北、山东这些中原地区秋收的时候,他们就派兵。我们家是辽宁兴城,那个时候叫宁远,是从山海关到宁远卫城。我们那里的人比较厉害(你们看过金庸小说应该知道宁远袁崇焕),加上山海关有明朝的重军驻扎,通常他们很难通过山海关进关,他们都绕道绕到古北口,从北京那个方向入关。他们是绕道,从内蒙古、河北、热河,承德,那个方向入关。他们在河北、山东这一带如秋风一样,明军看八旗兵过来了,都关着城门不敢出门,他们该抢粮食就抢粮食,该抢人就抢人,对于明朝经济有极大的破坏。没经过几年,再加上明朝内乱——李自成叛乱,后来大明就这么被八旗灭掉了。八旗最多的时候有十几到二十万军队,只是很小的一支力量,明朝那个时候就有几亿人口,却这么被灭掉了。

米甸人对付以色列人就是皇太极对付明朝的做法,而且这个方法非常奏效,让那个时候的以色列人非常穷苦,这就是所谓的大饥荒。

经文在这里提到说,他们在摩押那里住了十年(得1:4)。自然灾害很少会有超过十年的,只有政治原因才会造成非常广泛、非常长期的饥荒。二十世纪最大的饥荒全部都是人祸,没有什么天灾。无论是在乌克兰,还是在中国的饥荒,都是人祸,都是政治的原因。以色列也是这种很典型的情况。

圣经就没有提到那个时候有什么天时不顺,比如该下雨不下雨等,最主要的原因是以色列人犯罪得罪了神,所以神藉着他们的邻居,特别是米甸人的手去“修理”他们,让以色列人常年没有饭吃,极其穷困。直到神兴起了基甸——可能是《士师记》中笔墨最多、整体而言算作正面形象的士师,成为他们的拯救。

所以很多人猜测这个事件可能是发生在基甸的时代,因为主要是人祸——以色列人犯罪,造成了非常大而且时间跨度非常长的大饥荒。

5、神学历史背景

我们看到基督徒的圣经把《路得记》放在了《士师记》和《撒母耳记》的中间,而犹太人的圣经排序不是这样的。基督徒把《路得记》放在了《士师记》和《撒母耳记》之间,它们在时间上不一定是这样排序,因为《路得记》其实更有可能是发生在《士师记》比较中间的一个时期,但这样排从逻辑上、从神学上是非常正确的。

在《路得记》里,以色列从最悲惨、最混乱的时期,因为一个敬虔女人的出现——她还是一个外邦的女人,以色列人终于有可能要看到光。《士师记》的混乱和所有的灾难,最核心的原因是“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,各人任意而行”(士21:25)。而在《路得记》里,我们会看到神从一个我们没有想到的地方——摩押,一个我们没有想到的女人——摩押的女子(这是一个充满了鄙视的称呼),要为以色列兴起一个奇妙的拯救者——大卫王。

《路得记》中记载了一个男人的家谱,“法勒斯的后代记在下面:法勒斯生希斯伦;西斯伦生兰;兰生亚米拿达;亚米拿达生拿顺;拿顺生撒门;沙门生波阿斯;波阿斯生俄备得;俄备得生耶西;耶西生大卫”(得4:18-22),让我们看到了光明。整个《士师记》是“以色列中没有王”,现在以色列要有一个王,这位王是神所拣选的,是神为以色列预备的,他要为以色列带来拯救,以色列的历史要出现转机。这是《路得记》从神学历史意义上的背景。

我们看到了以色列的混乱,也看到了以色列的希望。因为在那一切混乱、“各人任意而行”的时代,那位看不见的神一直在掌权。他不单在以色列掌权,也在摩押掌权。他无处不在,无所不知,一直在掌权,所以虽然洪水泛滥,耶和华仍然坐着为王(诗29:10)。这是《士师记》到《路得记》,或者说整个圣经一直不变的背景。我们人类社会一直是混乱的,洪水一直是泛滥的,但是我们的神一直在掌权。

以上是关于《路得记》的概述,接下来,我们一起学习第1章的内容。

离开伯利恒

1:1当士师秉政的时候,国中遭遇饥荒。在犹大的伯利恒,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。

刚才已经给大家分享,这里最有可能的历史背景就是在基甸的时代。当以色列人被米甸人攻击的时候,他们变得极其穷苦。

我们现在穷苦就是没钱花,尤其是在日本这样的国家,穷到没饭吃的情况,通常很少。我觉得在日本每年也有饿死的人,但这样饿死的人通常是出于自己的选择,或者是精神性、心理性的一些疾病,比如说厌食症,或者是过度精神敏感,拒绝跟外界接触等。只要你愿意去喊“我没有饭吃了”,在日本总会有口饭吃。人都会死,但是现在的国家要饿死不是那么容易。

不过我们知道在古代不是这样,在古代,你过得好的意思就是你能吃饱饭而已。在那个时候穷困是什么意思?就是你有可能饿死、你家里已经有人饿死,是这样的一种情况。

这里非常有讽刺的意味,“在犹大的伯利恒”——“伯利恒”是什么意思?面包之城的意思,现在却没有面包,大家都吃树皮、吃观音土了。

我们知道苦难有很多的原因。义人、完全敬虔跟随神的人,会不会遇到苦难?约伯马上举手了——“我,我就是”,主耶稣也可以举手,所以说义人也会受苦难。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苦难最核心的原因是什么?是因为人犯罪了。在人犯罪之前,这个世界没有苦难;将来主再来的时候,新天新地、新耶路撒冷不会再有疼痛,不会再有眼泪,不会再有疾病,也不会有苦难。所以,苦难的真正根源是从罪来的。我们所遇到的大部分的苦难,其实不是为义受逼迫,而是自己作的,是犯罪的代价,这是我们遇到苦难最常见的一个原因。

这里以色列遭遇饥荒,其实就是他们犯罪的代价——他们得罪神,远离神,人人任意而行的代价,是人祸让他们遭遇这么大的饥荒。

1:2a这人名叫以利米勒,他的妻名叫拿俄米。

伯利恒有一个人叫以利米勒,“以利米勒”的意思就是“神是我的王”——多好的名字。他妻子叫拿俄米,“拿俄米”是甜蜜的意思,也有令人悦纳、恩典的意思,都是好名。但神是你的王,你还跑摩押干什么去?所以说这里的名字跟他们的经历和作法有很讽刺性的对比。面包之城现在遇到了饥荒,“我的神是王”这样的人遇到这种情况,要去摩押寄居了。

现在欺负以色列人的主力是米甸人,但是从圣经看,米甸人跟摩押人似乎关系不错。当初以色列人还没有过约旦河的时候,在摩押地诱惑他们的人,就是米甸人跟摩押人串通在一起。那个外邦女子来诱惑等,就是他们一起串通的。以米甸为主对以色列欺压的时候,摩押可能是跟着米甸人的,所以日子可能过得不错。以色列人就开始往摩押逃荒,忘记了神给他们的应许,也忘记了神是他们的王。

要知道离开应许之地是错误的,这是其一;其二,也要知道人的软弱。亚伯拉罕一遇到饥荒往哪里跑?往埃及跑,往非利士人的城跑,他也会往外邦跑。所以说我们要知道:第一,他们做的事是错的;第二,他们做这个事有他们的软弱,有他们的原因。

1:2b他有两个儿子,一个名叫玛伦,一个名叫基连。

这个“玛伦”的含义是软弱,“基连”的含义稍微复杂,大致意思是人承受太多,有点崩溃的样子。所以说这两个名是不是好名?不是什么好名。

我们有一个说法是给孩子起贱名,这孩子可能命就好。所以,以前乡下就管孩子叫阿猫、阿狗、狗蛋……,现在似乎不这么叫了。但是我们会看到,这两个孩子起的名字就是苦名,而他们的命运也是苦的,可能他们的名字也暗示了他们的命运。

遭遇变故

1:3后来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,剩下妇人和她两个儿子。4这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,一个名叫俄珥巴,一个名叫路得,在那里住了约有十年。

首先,他们离开伯利恒的时候,过得好还是坏?他们是在以色列伯利恒连饭都没的吃才走的,所以是过得不好。但是到了摩押之后,过得怎么样?我们在这里看到他们在十年之内能给两个儿子都娶了媳妇,还是当地的媳妇,说明他们到了摩押暂时过得还不错,所以才住了不少年。

这其实给我们一个提醒,有的时候我们在教会里觉得自己好难受,觉得信神好像并没有给自己带来什么幸福和保证,有一种很大的诱惑是:我离开教会,远离信仰,至少星期天还能多打一天工,是不是会过得好一点?答案是你有可能暂时活得好一点——至少你星期天多打一天工、还不用十一奉献,家里收入多了10%还不止,所以说你有可能会暂时好一点;但是终极一定会遇到问题,往往等不到永恒,你就会遇到问题。

所以到第5节,我们看画风就变了。

1:5玛伦和基连二人也死了,剩下拿俄米,没有丈夫,也没有儿子。

他们可能开始还不错,甚至娶了两房儿媳妇;但是现在老公公死了,两个儿子也死了。老公公死了,还可以理解,因为我们知道那个时候的人没那么长寿。但是两个儿子也死了,这是好事吗?这是大悲剧。而且现在这个情况,两个儿子都没有生孙子,这等于是家破人亡。所以说,虽然他们暂时可能过得不错,但是我们看到,结局是这个家完了。

尤其在那个年代、那种社会,家里干活是靠谁?是靠男人。面对乡下的那些农活,一个女人、一个寡妇根本没有办法支撑一个家庭,甚至包括她自己的生活。所以我们看到圣经中有太多经文介绍神如何眷顾寡妇、眷顾孤儿,因为寡妇和孤儿在那个年代是极其悲惨的。而她们这里连孤儿都没有,是三个寡妇组成的一个纯女人的家庭。在那样的社会,她们会过成什么样的生活,我们可以理解。

这也是为什么拿俄米后来回到伯利恒的时候,会说“耶和华使我空空地回来”、“耶和华降祸于我”(得1:21)的原因。也就是说,如果我们远离了神,远离神的应许,可能暂时还不错,但是将来一定会遇到问题。

决定回归

1:6她就与两个儿妇起身,要从摩押地归回,因为她在摩押地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,赐粮食与他们。

那个时候有口饭吃就算好生活了。如果对应到基甸的时代,应该就是神兴起了士师,兴起了以色列的拯救,让以色列的情形反转。当时拿俄米可能还有一些积蓄,但是收入的来源已经断绝,而她又听到了神眷顾他的百姓,让以色列的情况转变,她就愿意回来。

这种情况下,不要说“你这个人怎么朝三暮四的,你去摩押就在那好好干一辈子”。那些离开教会、远离信仰的人要回来的时候,我们可以说“你这个朝三暮四的,你去混世界混到底”吗?不要这样说。愿意回到神的家,回到教会,永远都是好事。这样的人,你要原谅他70个7次。彼得三次不认主,神还会让彼得回到他那里。所以愿意回到神的家永远都是好事,永远都要接纳。我们没有权利不接纳那些看似背叛过我们的弟兄姐妹,这是神的家,不是我们的家,这点请大家注意。

三遣儿妇

1:7于是她和两个儿妇就起行离开所住的地方,要回犹大地去。8拿俄米对两个儿媳妇说:“你们各人回娘家去吧。9愿耶和华恩待你们,像你们恩待已死的人与我一样!愿耶和华使你们各在新夫家中得平安!”于是拿俄米与她们亲嘴,她们就放声而哭。

拿俄米要回娘家了,但这两个儿媳妇都是摩押人,拿俄米对自己也没有什么信心,她也算好心人,就对她们说:你们两个就不用跟我去受苦了,我回伯利恒也不是继承大笔产业,可能那里什么都没有了,所以你们两个就各回各家、嫁个新人去过日子吧。

然后,这两个儿媳妇就放声而哭。这里也让我们看到,虽然拿俄米和她丈夫远离伯利恒不是正确的事,但是他们在摩押,尤其是跟儿妇相处的时候,应该还是有不错的见证。神透过拿俄米的美好见证,让这两个摩押的儿媳看到了一种不一样的生活。

1:10说:“不然,我们必与你一同回你本国去。”

这里的“说”,希伯来语都会把主语暗示出来,其实根据内容我们也可以知道,这两句一定是两个儿媳妇一起说的,说:我们要一起跟你回本国去。拿俄米第二次拒绝。

1:11拿俄米说:“我女儿们哪,回去吧!为何要跟我去呢?我还能生子作你们的丈夫吗?”

圣经中有律法,律法有一种规定就是哥哥去世了,嫂子没有后代的话,弟弟有义务娶这个嫂子。一是为哥哥留后,另外也等于是照顾了嫂子以后的生活。拿俄米可能暗示了这种说法,而且她是对两个摩押的女子这么说,所以可能在这个地区别的民族中也有类似的风俗习惯。

拿俄米再次拒绝她们。

1:12“我女儿们哪,回去吧!我年纪老迈,不能再有丈夫;即或说,我还有指望,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,你们岂能等着他们长大呢?”

拿俄米说:即使今天就有一个老头要娶我,然后今晚就可以怀孕生子。你们怎么能等他们长大娶你呢?那个时候早婚也得到十四、五岁,他们长大至少要十几年,你们哪有时间等待?所以她等于把前因后果都说得很清楚,三次拒绝两个儿媳的要求。

1:13“你们岂能等着他们不嫁别人?我女儿们哪,不要这样!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,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。”

她这个时候是把所有的罪名都扣在了神的头上。

1: 14两个儿妇又放声而哭,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,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。

“两个儿媳又放声而哭”,这个嫂子就坚持不住了,觉得婆婆说得对。俄珥巴与婆婆亲嘴告别,“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”(这老婆婆的见证真不错)。我们会看到路得有一个非常不一样的生命,她的表现跟她嫂子不一样。

1:15拿俄米说:“看哪,你嫂子已经回她本国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,你也跟着你嫂子回去吧!”

这里也让我们知道,在那个时代,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往往是跟一个神相连的,各国各邦都有自己的神。而这些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战争,常常会被看作是两方之神的战争。所以在那个时代,国家与神是不可分的,你要留在摩押,等于你选择了摩押的神。

虽然路得的嫂子可能跟拿俄米之前相处的关系是不错的,但是她嫂子被拒绝了两次之后,就放弃了。而路得还在坚持,所以拿俄米这是第三次拒绝,说:你看你嫂子都回去了,你就跟她一起回去。这其实是一个挺坚定又有说服力的拒绝方式,但是我们看路得的回应。

定意跟随

1:16路得说:“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。你往哪里去,我也往那里去;你在哪里住宿,我也在那里住宿;你的国就是我的国,你的神就是我的神。”

这哪像一个儿媳妇跟老婆婆说的话?两个爱到最深处的人才会说这种话:你往哪里去,我往哪里去;你住哪里,我住哪里;“你的国就是我的国,你的神就是我的神”。

我们看到拿俄米的见证非常不错,同时我们也看到这是神在作工,只有神的感动让一个人的心软,让一个人的眼睛开、耳朵开,她才能看到这样的见证,才能知道不是因为拿俄米这个人怎么样,她会看到拿俄米背后的神。她知道其实真正要追随的不是拿俄米,而是要追随拿俄米的神。

这其实是我们在为耶稣作见证时希望达到的效果。那些人不是因为你的人格魅力去追随你,而是让人看到你背后的神,他愿意跟你一起去追随那位神。这是我们每一个基督徒,特别是在神家服事的人,真正要追求的境界和目的。不是让人成为你的粉丝跟随你,而是让人能透过你看到真正的福分从哪里来,愿意跟你一起去跟随那位神。拿俄米在这里做到了,当然这也不是拿俄米做到的,而是神在这里作工做到的,这一切都是神在背后掌权。

1:17“你在哪里死,我也在那里死,也葬在那里。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,不然,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。”

这就是发誓。我觉得结婚的时候这样发誓挺不错,但是不巧,这个经文是儿媳妇向老婆婆发誓,所以通常在婚礼上不太用这个经文,但是有时候也忍不住用,因为经文太匹配了。一对相爱的人一起追随神的时候,我们会看到就是如此美丽。拿俄米三次拒绝路得,路得三次坚持。

第17节的话完全是一种发誓的语言,而且是最大的誓言,以生命发誓,以死发誓,我到死都要追随你,我到死都要追随你的神——这是路得的坚持。

1:18拿俄米见路得定意要跟随自己去,就不再劝她了。

后来犹太人一直有一个习惯,包括我们在读新约时会注意到,在保罗的时代,犹太人的会堂有很多所谓“敬虔的人”(徒10:2,22:12)——就是外邦人,他们透过身边的犹太人看到有一位不一样的神。犹太人在那个时代是一个很弱小的民族,处在罗马帝国一个偏僻的地方,但是跟他们的邻舍比起来,跟罗马人、希腊人比起来,他们有一个特别大的不一样的地方,就是他们真是遵守律法的人。

比如,那个时代的男人都是荒淫无耻的,大家从庞贝挖出来的那些东西都可以看到,罗马帝国非常荒淫无耻,但是那时犹太人就已经开始坚持一夫一妻这样稳定的家庭制度。在奴隶满街走的时代,犹太人就有这个意识,当有犹太人被卖为奴,别人就会想方设法把他赎回来。那个时候的犹太人就知道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”。同为犹太人,如果有人成为孤儿了,别的犹太人就有帮助养育这个孤儿的观念。

这些跟外邦人比起来,就让弱小的犹太人在那个时候有非常大的道德感召力,所以很多外邦人因此愿意去犹太人的会堂,甚至愿意当一个“犹太人”。有一个かべ(墙)是什么?割礼。感谢主,在新约里保罗所传讲的就是把割礼废除,敞开了外邦人可以进入神国的大门。

那个时候的犹太人还有一个规矩,就是如果你愿意加入犹太教的话,你要被三次严厉地拒绝,你若还坚持才可以接受你。据说这个传统就是从路得这里来的。路得作为一个摩押女子,等于是加入了以色列,她被严厉地拒绝了三次。我们会看到拿俄米不是那种敷衍地拒绝,是透过讲道理、说情况,完完全全地拒绝三次,路得还愿意跟随拿俄米,还愿意去神的国,这样才可以被接受。

我们现在的教会倒不是这么用的,教会一般都是劝人“差不多就受洗吧”,不是你要求受洗,还严厉拒绝你三次。教会没有这么用,但是犹太人是这么用的。

回到伯利恒

1:19于是二人同行,来到伯利恒。她们到了伯利恒,合城的人就都惊讶。妇女们说:“这是拿俄米吗?”

好,她们就回家了。“于是二人同行,来到伯利恒。她们到了伯利恒,合城的人就都惊讶。”为什么惊讶?大家都以为拿俄米早死了,是吧?“妇女们说:‘这是拿俄米吗?’”

1:20拿俄米对她们说:“不要叫我拿俄米(“拿俄米”就是“甜”的意思),要叫我玛拉(“玛拉”就是“苦”的意思),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。21我满满地出去,耶和华使我空空地回来。耶和华降祸与我,全能者使我受苦。既是这样,你们为何还叫我拿俄米呢?”

“拿俄米对她们说:‘不要叫我拿俄米,要叫我玛拉’”我们知道“拿俄米”有甜蜜的恩典的意思,而“马拉”就是苦的意思。

“‘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。’”怨天尤人是我们人一直喜欢做的。

“我满满地出去,耶和华使我空空地回来。”这里的“空空”不是主要指钱财,而是指她死了丈夫和儿子。

中国有一个传统就是办婚礼的时候,要请一些大姐、大姨来帮忙。特别受欢迎的是一种所谓全科的女人,什么是全科的女人?就是有丈夫,有孩子——而且男女双全,这样的全科女人比较受欢迎。这个“全”,就是完全的意思,对应于“我满满地出去”那个完全的意思。

“耶和华降祸与我,全能者使我受苦。”这是人在受苦时的一个自然反应,她其实也没说错,一切的主权都在神手里,但是责任是谁的?责任是人的,是你自找的。

1:22拿俄米和她儿妇摩押女子路得,从摩押地回来到伯利恒,正是动手割大麦的时候。

这就为后来的剧情发展作一个铺垫。接下来,我们就知道路得去捡麦穗。

不要忘记割大麦的时候对应于以色列的一个节期——逾越节,那是逾越节的时期。逾越节是怎么设立的?神让以色列人离开埃及为奴之地,他们离开埃及的日子是逾越节的日子。现在情形类似,一个以色列人还带着一个外邦人,离开了外邦回到以色列,回到了迦南,回到了伯利恒,这是这两个女人的逾越节,也是她们的出埃及。

虽然暂时看,她们一无所有;但是后来再看,神会大大赐福给她们。路得去捡麦穗都捡得成筐成袋,而且还捡到了金龟婿,生了儿子;儿子再生儿子,直到生了那位叫作大卫的以色列王。

回到神的家中(虽然有暂时的远离),最终我们会看到神的祝福是满满的,这是《路得记》给我们带来的盼望。一个黑暗时代要结束了,而一个光明的时代随着大卫王的诞生将要开始。

结尾回应

最后是回应。我有没有对神的应许动摇、怀疑过?暂时的饥荒之下,我是不是也想过要离开应许之地?我们自己有没有类似被神呼召回归的经历?神如何带我们回到他的家?这是《路得记》带给我们的启示。

相关链接:
《路得记》查经


微信公众号 YouTube频道

类似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