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姬归汉与约瑟兴埃


载2017年7月25日“怜恤”微信公众号

蔡琰的悲剧

蔡琰,字文姬,是汉末才女。初嫁卫氏,夫亡无子,回到娘家。董卓作乱时,蔡琰被胡人掳走,身陷南匈奴十二年。曹操素与她父亲蔡邕(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)交好,因痛惜蔡邕无嗣,遂以黄金璧玉赎回蔡琰,将其嫁与董祀。回归汉朝的蔡琰创作了《胡笳十八拍》和《悲愤诗》,内容十分感人。

《胡笳十八拍》写道:“遭恶辱兮当告谁”(遭受恶辱,谁人可与倾诉?),“戎羯逼我兮为室家,将我行兮向天涯”(胡人逼嫁,将我带往天涯),“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”(亡家失身,莫如无生于世)。“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”(兽皮为衣,不由肉战骨惊);“鼙鼓喧兮从夜达明,胡风浩浩兮暗塞营”(战鼓声声,喧嚣直到天明;胡风浩浩,暗自钻入营中);“冰霜凛凛兮身苦寒,饥对肉酪兮不能餐”(冰霜凛凛,寒冷实难忍耐;饥肠辘辘,肉酪终难下咽)。

虽然和匈奴丈夫生了两个孩子,但蔡琰还是念念不忘故国。乱定之后,曹操遣使来赎,她喜的是还能生还见君主,悲的是痛别幼子再会难(“喜得生还兮逢圣君,嗟别稚子兮会无因”)。为了家庭留在异域还是为了故国抛弃子女?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。身为母亲的蔡琰最终撇下孩子回到了汉朝,但她用大量笔墨描述了离别的痛苦:

“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”(抚抱孩子涕泪沾衣),“焉得羽翼兮将汝归”(如何能得翅膀带上你同归),“一步一远兮足难移”(一步一远脚步难移),“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,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”(梦里握住儿手悲喜交加,醒来时刻心痛不能自已),“我与儿兮各一方,日东月西兮徒相望”(我与儿天各一方,如日月分在东西徒然相望),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,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”(可怜我的怨气比长空浩大,宇宙天地虽广也难容下)。

《悲愤诗》中的描写则更加令人心碎:“儿前抱我颈,问母欲何之。人言母当去,岂复有还时。阿母常仁恻,今行更不慈。我尚未成人,奈何不顾思。”(孩子抱住我的颈项,问妈妈要去哪里?别人说妈妈应当要走,不可能回来了。妈妈一直仁慈恻隐,如今却这么狠心离开。我还这么小,为什么就不顾不想了啊?)这种人间惨剧,使得马匹为之踟蹰不行,车辆为之不动,路人为之歔欷呜咽。而蔡琰见儿如此,更是五脏俱焚,精神恍惚失常(“见此崩五内,恍惚生狂痴”)。

蔡琰流落异乡,起因于董卓部下作乱。辗转嫁给胡人后,匈奴丈夫对她也算有收留之恩, 且待她不错(“胡人宠我兮有二子”)。为什么对宠她的胡人只有“节义亏”、“非我宜”、“空断肠”、“志摧心折”的悲情,而不能培养一些感恩欣赏的态度呢?这很值得人深思。除了曹操要她还朝,蔡琰主观上恐怕也有回汉的意愿。这个抉择与其价值观的局限和民族优越感可能都有关系。

不论个人或民族,一旦自高,以别人为“戎羯”、“蛮夷”,就不大容易与他人幸福共处。蔡琰横溢的才华令人赞叹,不幸的遭遇令人悲悯,可惜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没有信仰的滋润,这让她无法超越痛苦,只能发出凄凉的哀鸣。这场生离死别,虽然值得同情却不能令人同意,因为蔡琰可以有更正确的选择——留在胡地,留在幼子身边。

圣经中也有不幸沦落他乡的例子,信靠神的人就没有这样的悲情,反而可以在苦难中活出美好。

约瑟的见证

约瑟本是父亲的爱子,从小娇生惯养,因遭哥哥们嫉妒被卖到埃及为奴,其苦不逊于蔡琰;在埃及又因持守圣洁被主母污告,身陷囹圄,也比蔡琰更冤。但他没有不习惯、不适应、心情恶劣等各种负面反应,反而敬畏神、信靠神积极面对。

从17岁被卖到30岁重获自由,约瑟不仅克服了寄居异邦的疏离感和被枉入狱的屈辱感,还能在所住之地享受神的恩典,且成为他人的祝福。约瑟在埃及落地生根安家乐业,被法老立作“王家之主,掌管他一切所有的”(诗105:21);他成功治理埃及,“各地都有饥荒,惟独埃及全地有粮食”,他“开了各处的仓,粜粮给埃及人”,“各地的人都往埃及去,到约瑟那里籴粮”(创41:54、56、57)。

约瑟娶了埃及女人为妻,“给长子起名叫玛拿西(就是‘使之忘了’的意思),因为他说:‘神使我忘了一切的困苦和我父的全家。’他给次子起名叫以法莲(就是‘使之昌盛’的意思),因为他说‘神使我在受苦的地方昌盛’”(创41:51-52)。当父亲死后,哥哥们担心约瑟报复时,约瑟却说:“从前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,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”,并“用亲爱的话安慰他们”(创50:20、21)。

“在受苦的地方昌盛”,这是神对信他之人的回报;“神的意思原是好的”,这是信神之人对一切苦难的正确认识。

结语

如果蔡琰能像约瑟一样有神同在(参创39:2),心境必定会大不相同。一味哀叹只会加重不幸的程度,何不在异邦享受天伦之乐、欣赏胡地风情?当然,这只是假设,蔡琰不认识神,根本无法超越自身文化和所受教育的局限,也难有信心做出放弃归汉的决定。蔡琰的悲剧不是她个人的问题。中国历史上民族主义对乡土和本族的认同,差不多到了偶像崇拜、让人无情无义的地步,实在需要被福音更新。

蔡琰的文学值得欣赏,但约瑟的神学才值得提倡。

类似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