虚空的虚空(传道书1:1-11)——附文字版

东京国际基督教会 2021年12月15日


传道书1:1-11
1在耶路撒冷作王,大卫的儿子传道者的言语。2传道者说:虚空的虚空,虚空的虚空,凡事都是虚空。3人一切的劳碌,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,有什么益处呢?4一代过去,一代又来,地却永远长存。5日头出来,日头落下,急归所出之地。6风往南刮,又向北转,不住地旋转,而且返回转行原道。7江河都往海里流,海却不满;江河从何处流,仍归还何处。8万事令人厌烦,人不能说尽。眼看,看不饱;耳听,听不足。9已有的事,后必再有;已行的事,后必再行。日光之下并无新事。10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?哪知,在我们以前的世代,早已有了。11已过的世代,无人记念;将来的世代,后来的人也不记念。


《传道书》在旧约中的地位

《传道书》是旧约圣经中智慧文学部分的一卷书。

犹太人把旧约分为三个部分:第一部分是律法书,就是我们手中圣经旧约部分的前五卷“摩西五经”,包括《创世记》、《出埃及记》、《利未记》、《民数记》和《申命记》。“摩西五经”记载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之前的历史,从神的创造、人的堕落,到神的拣选和拯救。它之所以叫作律法书,是神在西奈山下藉着摩西,把神圣的律法赐给了以色列人。

按照犹太人的分法,旧约的第二部分是先知书,主要记载了犹太人从进入迦南开始,到他们被掳归回之间的历史。先知书最早开始于《约书亚记》,那时摩西已经去世,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进入迦南,占地为业;从那时开始,到士师时代、王国时代,到后面流亡的时代,再到波斯王朝时期,神开恩让他们返回圣地重建圣殿。神也在这期间赐给他们无数的先知,传下神的话语、神的审判,也兴起神的拯救。

除了历史书和先知书以外,犹太人认为旧约圣经中有一部分内容,是比较偏向文学性和智慧性的教导。智慧书包括了一些我们基督徒认为是先知书,但是犹太人不认为是先知书的内容,像《以斯贴记》、《但以理书》等;也包括了我们基督徒同样叫作智慧文学的部分,即在圣经差不多正好中央的地方,从《诗篇》开始,之后是《箴言》、《传道书》、《雅歌》,这些内容被犹太人统称文学性的书类,充满了智慧性的教导——既有属灵的智慧,也有实际为人处事的教导。

《传道书》与《箴言》的区别

智慧书在基督徒的圣经中,差不多正好是正中间,从《诗篇》开始,接着是《箴言》、《传道书》,它们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,特别是《箴言》和《传道书》的关系尤其密切。教会的传统是相信《箴言》和《传道书》均为大卫的儿子所罗门所写。所罗门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,所以我们读《箴言》、《传道书》都可以看到很多智慧的话语。

很多人读圣经是左眼睛进去、右眼睛出来,眼睛把一行行字看了,但是有没有进入脑子、进入心里很难说。如果我们真的是用心、用脑读圣经的话,会发现《箴言》和《传道书》有很类似的地方,但又有非常不一样的地方。

《箴言》给我们一种非常上扬、正能量、鼓舞人心的感觉。比如我们看《箴言》19章,前几句是:“行为纯正的贫穷人,胜过乖谬愚妄的富足人。心无知识的,乃为不善;脚步急快的,难免犯罪。人的愚昧倾败他的道,他的心也抱怨耶和华。财物使朋友增多,但穷人朋友远离。作假见证的,必不免受罚;吐出谎言的,终不能逃脱”(箴19:1-5),很容易就会发现《箴言》很正能量。

简单来说,《箴言》告诉我们:你做好人,做好事,有好报——这些教导跟我们从小在学校、在父母那里受到的教导类似。有一些人会疑虑:这是不是跟因信称义有一些不一样呢?其实圣经中类似的教导非常多,律法书《申命记》很清楚地教导:你听神的话,有福报;你不听神的话,有咒诅。历史书、先知书也告诉我们:神喜悦公义、公正,你做好事,就有好报,有福气。这些教导很对,因为圣经反复让我们知道,神是公平、公正、公义的,他必将让义人得好报,让罪人为他的罪受惩罚。

《箴言》最后几句简直美得不得了,尤其是姐妹都特别喜欢读:“‘才德的女子很多,唯独你超过一切!’艳丽是虚假的,美容是虚浮的,唯敬畏耶和华的妇女必得称赞。愿她享受操作所得的;愿她的工作在城门口荣耀她”(箴31:29-31)。丈夫给妻子送礼物时,都非常喜欢引用这段经文,妻子们看到也会非常高兴——我们读了都很开心、积极向上。

无论是犹太人的圣经,还是我们的圣经,《传道书》和《箴言》的经文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。我们读完《箴言》,接着读《传道书》,会发现前后矛盾是不是太大了?《箴言》告诉我们,你要好好劳动,劳动之后会大有益处。《箴言》最后的那位妇女,“她以能力束腰,使膀臂有力。她觉得所经营的有利,她的灯终夜不灭。她手拿捻线竿,手把纺线车”(箴31:17-19);“她为自己制作绣花毯子,她的衣服是细麻和紫色布作的”(箴31:22);“她作细麻布衣裳出卖,又将腰带卖于商家”(箴31:24)。她是一位辛勤劳作的妇女,因为她的劳作,不光她自己可以穿非常美丽的衣裳,她的丈夫和孩子也都蒙福。结果翻了一页,马上就是“虚空的虚空,凡事都是虚空。人一切的劳碌,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,有什么益处呢?”(传1:2-3)《箴言》31章最后的经文,描写那位劳动妇女如何享受她的劳动果实,她的劳动果实如何给她和家人带来莫大祝福;《传道书》1章就讲一切的劳碌都没有益处——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。

我们读圣经时会看到,神的话语中有时似乎充满矛盾:旧约和新约有矛盾;旧约内部,都是智慧书,似乎是同一位作者的作品,似乎就有了很多、很大的矛盾;新约内部四卷福音书,同样一位耶稣基督,同样是他上十字架,同样是他之向门徒显现,我们好像看到了很多矛盾。这是为什么呢?答案很简单,这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,世界就是这样子。我们喜欢把世界简单化、单纯化,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、见识的丰富、人生种种经历的捶打,我们应该早就发现生活从来不是那么单纯,生活本身就充满了矛盾。

圣经为什么是神的话语?因为它从来没有避讳这些,总是从不同的侧面、角度,把那位纯全的神,以及他所创造,但之后被罪所玷污、污染,又有限的世界,非常诚实地描述出来。这些不同角度的描述,在人面前,或者说在有限的见识下,我们觉得似乎是矛盾的,但是有一天我们会知道:这不是矛盾,而是复杂——这才是世界的真相。

人对神的认识,好像是盲人摸象一样,都是在个人知识、感官、经验的限制之下,去认识神。有人摸到大象的腿,说大象好像一个柱子;有人摸到大象的尾巴,说大象好像是一根绳子或者一条蛇;有人摸到大象的身体,说大象好像一面墙。墙、柱子、绳子等好像是完全互相矛盾,不能相融,但是他们有人说错了吗?其实都没说错,因为大象就是好像绳子、墙壁、柱子的矛盾体组成;由于感官的局限,我们只能抓到一部分,看不到整体。所以圣经中一个人和一个人的记述之间一对照,似乎是矛盾的,但其实并不矛盾,只是反映了我们认识的局限而已。同样的,不单单是对于神的认识,我们对于神的创造的认识,也有很多的局限,也经常会表现出很多似乎矛盾的侧面——这些也在圣经当中描绘了出来。

《传道书》的写作目的

《传道书》很清楚地描绘出,在这弯曲悖逆的时代,作为有限的、犯罪堕落后被污染的人,我们从世界中所能看到的空虚、无助、不可知、迷茫、虚幻的侧面,让我们知道:如果我们只是从有限的人的角度去经历这个世界,世界会变得如何没有意义、虚空;脱离圣经的永恒真理,我们再看神的创造是多么虚空。这是《传道书》给我们的教导,与圣经其他部分的内容很不一样,但又是从很真实的角度带领我们认识世界,也认识我们自己——这是《传道书》的目的。

圣经是神写的,是关于神的,也是关于人的。透过《传道书》,我们不单单对神会有不一样的认识,对于神的创造,甚至对于人自己,也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;它让我们知道,我们为何需要神、需要基督。这是《传道书》一个特别的角度,也是圣经别的经卷所没有的。

我们看《传道书》的内容,会发现《传道书》写得很早(如果真是所罗门写的话,那是三千年前的事情了),但是它的内容对于当今物质丰富时代的人,似乎比三千年前更有特别的意义。所罗门非常有钱、有智慧,那个时候能够过到他那样生活水平的人特别少,大部分穷人忙着填饱肚子,而没有功夫思考形而上的事情。而今天作为一个普通人,我们有了很丰富的知识和物质,所以今天的人可能比所罗门写《传道书》时的读者,对《传道书》的内容、对世界的虚空本质,可能会有更深的认识。

1:1 在耶路撒冷作王,大卫的儿子传道者的言语。

我们具体看一下今天的经文《传道书》1章1-11节。这11节经文其实正好是《传道书》整个12章的概括和前言,非常好地总结了12章的内容。

简单来说,第一句话可以说是《传道书》的标题,也是对于《传道书》整个内容的概述或描绘。旧约给《传道书》起的标题就是“传道者”这个词,希伯来语叫作Kohelet,可以翻译成“传道者”,也可以翻译成“传道者所传的道”。Kohelet其实是希伯来语《传道书》的标题,后来希腊语、拉丁语、英语的标题,都是Kohelet的翻译,汉语的标题翻译为《传道书》。

第1节让我们知道,《传道书》的作者是“在耶路撒冷作王,大卫的儿子”。我们看汉语圣经在这里加了一个逗号,表明了译者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。因为“在耶路撒冷作王”既可以形容大卫,也可以形容大卫的儿子(或者说这个传道者);有了逗号,就很清楚地表明了译者的理解为:在耶路撒冷作王的是大卫的儿子(传道者)。

旧约有很多关于所罗门的智慧及其诗歌、箴言的记载,所以通常认为“大卫的儿子”应该指的就是所罗门。我们以前跟弟兄姐妹们提到过,圣经当中其实没有孙子这个词,都是儿子(大卫的儿子,叫大卫的儿子;大卫的孙子,原文也是记载成大卫的儿子;甚至到主耶稣,离大卫已经隔了不知道多少代了,也是被称为大卫的儿子),所以只说大卫儿子的话,不一定是指所罗门。我们是综合整个内容和圣经传统对于所罗门智慧、作为的理解,相信这里“大卫的儿子”应该就是所罗门。因为所罗门是特别有智慧的人,写了很多的箴言、诗歌作品,所以传统上就相信《传道书》的作者是所罗门。

所罗门是一个有智慧、有知识、有财富的人,已经对这个世界有了很多享受和经验。我们从这样一个智者的角度去理解《传道书》后面的教导,就会更方便、更清楚。

1:2 传道者说:虚空的虚空,虚空的虚空,凡事都是虚空。

很多人觉得《传道书》的内容离经叛道,跟圣经的整体教导不太相合。因为圣经的教导让我们知道有一位神,神是好的,神的创造是好的。《创世记》第1章记载神用六日创造了天、地、海和其中所充满的,神完成每一次创造的时候,神看着是好的,甚至是甚好的。圣经总体而言是非常积极向上的,但是这里的教导是什么呢?“虚空的虚空,虚空的虚空,凡事都是虚空。”所以有一些所谓新派的人觉得,这不应该是所罗门写的;这很明显有东方宗教的感觉,肯定是亚历山大大帝之后的事情——那时他们一直打到印度,可能从印度佛教借鉴了所谓虚空、循环的概念。但是我们说,这是人用自己有限的脑子去理解神了,人只能看到这里有这个、那里有那个——把什么都简单化了,但是不知道在神的智慧中,他早知道这个世界种种不同的侧面。

其实圣经早就为《传道书》给我们的基本的教导埋下了伏笔。“虚空”这个词,在圣经当中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。当初神创造了两个人,一个叫亚当,一个叫夏娃。亚当和夏娃犯罪了之后生孩子,生的第一个孩子叫该隐,第二个孩子叫亚伯。亚伯的名字跟这里的“虚空”,其实是一个字;而该隐的名字对应另外一个希伯来语词Kana——去抓,去获得,去赚取。也就是说,当初亚当、夏娃生下头两个儿子,给他们起名字的时候,就已经把这个世界的虚空(犯罪之后世界的本质)描绘出来了。在创世初期刚有人类的时候,这些智慧就已经藉着神来到了人间(归根结底,所有的智慧都从神那里来),不需要亚历山大大帝好像唐僧一样去印度取经才知道。当人离开伊甸园之后,立刻就认识到了世界的本质。

要注意到,第1节特别地强调了创造物、世界的虚空本质。首先,头两句话是“虚空的虚空”。我们学英语时知道有比较级,还有最高级,例如:好是good,比较好是better,最好是best;希伯来语里没有比较级和最高级,最高级就是用“虚空的虚空”这种表示方式,意思是最虚空。像《雅歌》(Song of Songs)——歌中之歌,是最好的歌;智慧中的智慧,是最高的智慧;“虚空的虚空”,它的意思就是最虚空、极端的虚空。接着经文又重复了一遍“虚空的虚空”,还是最虚空、极端的虚空。透过这种文学形式告诉我们,这是虚空的虚空,是到了极端的、本质上完全的虚空。

接下来,“凡事都是虚空”。凡事就是万事、所有事。所有的事物没有例外,本质都是虚空——这是一个极深刻的真理。

我以前跟弟兄姐妹说过,我刚开始读圣经的时候没办法读下去。我一看神用六天创造天地,就想那恐龙怎么办啊?然后又读到圣经当中似乎有很多互相矛盾的地方,所以我那时觉得圣经写得太差了。但是我们越读圣经,反复地读圣经,1遍、2遍、3遍、4遍地读圣经,慢慢就会发现,这才是大智慧,是智慧中的智慧——极端的智慧,特别是这里讲的“虚空的虚空,虚空的虚空,凡事都是虚空”。

我们学过物理、化学知道,如果把我们手里拿的任何东西往下分,可以分成分子;把分子再往下分,就分成原子;然后把原子往下分,就变成了质子、中子、电子、原子核。我上初中学物理的时候,老师就告诉我们说,这个原子核特别的小,如果一个原子有一个大剧场那么大的话,原子核的体积就好像一个网球。大家可以想象在一个电影院里有一个网球,这个原子几乎所有的质量就是在这一个网球上,而除了这个网球之外,整个电影院其他的空间都是虚空——什么都没有。然后质子、中子、电子还可以往下分,分到最后呢,没了;就像光,到最后已经说不出清,它是粒子,还是波——没了。

我们还知道质量和能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,也就是说所有的质量,归根结底最后会变成能量。而什么叫能量呢?能量就是没有物质,只剩一个力量——是空的。这是人类花了不知道多少千年,一代一代的智者反复去研究这个世界,把这个世界由大到小一步步分,分到最后,发现这个世界没了。可以说,所有的物质都可以变成能量(没有任何物质),那这个世界就没了。

在几千年前,传道者就说:“虚空的虚空,虚空的虚空,凡事都是虚空”,那他是怎么知道的?是神给他的启示。这个物质世界——神的创造,归根结底是空的。这里还要特别提醒弟兄姐们,“虚空”这个词的本意是空气、雾气,《传道书》取它隐喻的含义,所以这个词到底翻译成什么是有两派,存在很大争论。汉语翻译倾向于取它是虚空的(vanity)一面,但是另外有一派,而且现在有一点比较占上风的一派,倾向于翻译成虚幻(好像后面5章7节“其中多有虚幻,你只要敬畏神”),或者翻译成奥秘、隐秘,即不可知的含义。也就是说,这个词在《传道书》里的含义,一有可能表示虚空的含义,二也可以表示隐蔽、不可知的含义。所有的事情归根结底好像是空的,是没办法知道的。

我在预备查经的时候,想起杨振宁。我对物理不是特熟,但是大致知道一点,他得的诺贝尔奖好像叫作什么测不准的一个原理,就是表明到那种极限的话,其实已经没办法进行测量,没办法准确地认识;也就是说,你只能知道有,没办法去测——测不准。这个测不准,岂不就是这里的虚空吗?

从物质的本质上,它是空的;从人对它的认识角度讲,到了一定程度,你对它没办法测量,没办法认识。这些都是近代物理学的顶尖思想,而神在几千年前启示传道者所罗门,他都知道了。“虚空的虚空,虚空的虚空,凡事都是虚空”,凡事都是不知道,都是虚幻。这是何等深刻的教导!

1:3 人一切的劳碌,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,有什么益处呢?

如果我们的活动仅限于神创造的这个世界、仅限于日光之下,就变成了一种虚空和虚幻。“人一切的劳碌,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,有什么益处呢?”我们有太多的教导:劳动有益处,劳动就有果实。你种了一棵树,给它除草、浇水,就可以吃到果子,那肯定是有益处的。但是如果我们想得再深、再远一点,它有什么益处呢?你种了树,有了果子,把这个果子吃了,觉得嘴里好甜,然后身体成长。这是食物最大的用处,让我们吃饱可以继续活着。但是你早晚还会死,你吃的那些果子有什么益处?你为了种果子,付出的所有劳碌,又有什么益处呢?

《箴言》讲的是,如果从短期看,我们会看到劳动有很直接的好处;但是如果没有神的永恒观念,只局限在世界里的话,一切的劳动归根结底是一场空。“有什么益处呢?”从本质上讲,没有任何益处可以表现出来。

1:4 一代过去,一代又来,地却永远长存。

这里讲的是从人眼观察的角度去看世界,你会了解到什么。我们看到,地似乎是长存的。有句中国话叫作“铁打的营盘”,地、建筑等好像都是很长久的、长存的,但是在这块地上活动的人,一代过去了,一代又来,一代一代都会过去,而地还是这个样子。

1:5 日头出来,日头落下,急归所出之地。6 风往南刮,又向北转,不住地旋转,而且返回转行原道。7 江河都往海里流,海却不满;江河从何处流,仍归还何处。

每一天早上,我们看到太阳出来;每一天晚上,我们看到太阳落下,它都急归所出之地——从哪里来,似乎又回到哪里去了。我们看风,风一会往南刮,一会往北刮,一会又旋转,最后它又回到原来的地方。

我们看江河,长江到下游的时候,从南岸到北岸二三十公里,你在南岸根本看不到北岸,就跟看海一样。一眼看不到边的河往海里灌,那海平面会上涨一寸吗?一寸都上涨不了,像无底洞似的。江河往里灌,好像做的是无用功。

接着,又有一个很智慧的话语:“江河从何处流,仍归还何处”。现代气象学、地理学让我们知道有水循环,所罗门在那时就已经知道水循环了,江河流到海里,把水灌到海里;海会蒸发,蒸发出来的水到了天上变成云彩,又降下来回到地上;然后流到海里,又升上天,又降下来,就是在那里转圈。

1:8 万事令人厌烦,人不能说尽。眼看,看不饱;耳听,听不足。9 已有的事,后必再有;已行的事,后必再行。日光之下并无新事。10 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?哪知,在我们以前的世代,早已有了。

第8节给了我们一个结论,万事好像都令人厌烦,没有什么益处。我们说也说不尽,眼睛看也看不饱,耳朵听也听不足——整个世界超过了人的理解,变成了一个谜。《传道书》的一个核心教导就是这个世界是空的,又是迷的;这个世界本质是空虚的,又好像没办法了解。

因为这个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循环,“已有的事,后必再有;已行的事,后必再行”,阳光之下并无新事。以前中国的朝代循环,一个朝代来了,兴一百年,中庸一百年,又一百年亡了,大概三百年一个周期。好像一切在反复地旋转,“日光之下并无新事”。

我们去探险爬山的时候,最怕迷路。迷路之后,你会很快注意到自己在森林里转圈——你以为在下山求救援,结果走了一圈发现,这是早上刚刚走过的地方。如果我们去探险发现自己在森林里或者沙漠里转圈的时候,直接的反应就是绝望——我们知道陷在里头出不来,没有任何盼望了。这里就告诉我们,人眼中看的这个世界,好像就是这样一种迷茫;你就是在这个世界里转圈,世界也好像是在转圈——已经有的,以后还会再有;好像没了的事,以后还会再发生。

这也是有一点离经叛道的教导,因为圣经整体的启示让我们知道,这个世界是走一条直线。但《传道书》这里是提醒我们,作为人(在没有神的前提下)只从这个世界本身去看世界的话,你会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是在反复地重复(日头出来,又落下;水流到海里,又流回来……),整个世界都是在转圈。

这些转圈最终会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呢?第10节,“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?哪知,在我们以前的世代,早已有了”。如果你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越深、思想越深刻,越发现世界最终给我们带来的,就是这么一个旋转,就是这样的绝望。

1:11 已过的世代,无人记念;将来的世代,后来的人也不记念。

第11节特别提到了人的绝望,“已过的世代,无人记念;将来的世代,后来的人也不记念”。如果你下象棋、围棋水平高的话,会比别人多想三步、四步。所罗门这个传道者,他的思想经常就是比普通人多走三步。我们一般人看人生也知道自己会死,死了之后,身上的财产都没有用;然后我们就会说,虽然我会死,但是我有儿子、孙子,所以我死了,会被埋葬,他们会给我立个碑,这样我的名字还会一代代传下去。这是我们普通人在世界的盼望,知道自己会死,但是觉得自己有后代,会把我们的名字传下去。但是所罗门比我们想得更远,他告诉我们:“已过的世代,无人记念”。

我们以为虽然肉体死了,但是我们的名字、作为会被后代记念——这真是想多了,没有这种事情。我相信我们当中大多数人知道自己爷爷的名字,但是可能10个里没有1个会知道自己曾祖父的名字;也就是说,我死了之后,我的孙子可能还记着我的名字,我孙子的儿子就会把我完全忘记。这还是直系的亲属,在别人的记忆中,你更早地就没了。中国有一句话叫作“人走茶凉”,你离开了这个房间,你的茶就会凉,大家就会把你忘记。

所罗门在这里把我们最后一点盼望(虽然我死了,但是我的精神永垂不朽,我的名字会被人记念)打碎了,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完全虚空。

小结

最后再次强调,所有这里讨论的是如果离开神,仅从世界看世界,我们会多么虚空、没有盼望。《传道书》让我们能够真正理解世界,也理解人活着的意义。希望我们可以学习到这个世界为什么虚空,而我们为什么在基督里、在圣经中,才能找到真正的盼望。

相关链接:
《传道书》查经


微信公众号 YouTube频道

类似文章